English

他们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1998-11-18 来源:光明日报 林和文 梅世雄 我有话说

1952年,北京市十一学校在周恩来、罗荣桓、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建立了。历经四十六年的风风雨雨,学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十一学校积极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实验,建立了“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的体改新模式,即“国有民办制”,1993年被区教育局授予“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先进校。十一学校是如何做好“教改”这篇大文章的呢?

更新教育观念是关键

十一学校领导深刻意识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必然构成一定的模式。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必须适应并服务于经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所形成的育人模式的缺陷比较明显,特别是在以升学为单一目标的应试教育中得到强化。在育人空间上表现为封闭性,缺乏社会课堂、生产课堂和大自然课堂,学生难以获得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生活能力;在育人内容上表现为单一性,偏重学科教学,尤其是升学考试科目,对操作、实践、创造方面的内容,发展兴趣和特长的内容,表现艺术技巧的内容,选修课程等,很少甚至无暇顾及,学生进行着无选择的学习;在管理及育人方法上表现为落后与保守,放不开学生,乐于“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学生难以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反映在育人目标上则表现为机械性、整齐化一,只注重共性,忽视个性,用几乎无差别的模式培养同一类型、犹如标准件的人,这对人才的成长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向21世纪的时候,要培养能够适应市场体制、适应国际交往的新型人才,必须形成相适应的新的育人模式,必须进行育人模式的改革,即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他们进一步认为,以升学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来安排教育,是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来安排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应试教育总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国际教育界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概念,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且主张教育应围绕这四种基本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同时认为“伦理道德也十分重要”。他们对此有深刻把握。几年来,他们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指导下,着力改革旧的育人模式,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新设计和组织学校教育。

教育经费不足是当前办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办学自主权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学校的发展,以李金初校长为首的十一学校董事会大胆改革,率先推行“国有民办制”这种新的办学体制,使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探索新的育人模式

针对“必修课一统天下”这种单一、僵化的课程体系,十一学校进行了以课程设置结构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实验,新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他们于1993年与北师大教育系合作,在初中开展综合活动课实验。综合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全员参与,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大教育环境,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共设计并进行了“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电动车的设计与制作”、“居民小区设计”、“人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揭开雾灵山的面纱”等八项综合活动课。

“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一活动课使学生从垃圾这一既有社会意义又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事物去探讨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让学生听专家讲座,参观北京郊区垃圾堆放场和处理站,到公园、住宅区走访,开展专题调查。一系列的学习调查和亲身体验,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变化,使学生在掌握垃圾有关知识的同时,还感受到保护环境不仅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电动车的设计与制作”这一单元的活动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当学生在初二学完电学之后,学校立即组织学生搞电动车的设计,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电学知识,锻炼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和机会。“居民小区设计”这一课,将市民住房紧张的难题摆在学生们面前。通过实地参观考察,然后回到学校分小组设计图纸做模型,小小年纪便对社会问题发表评论,为改善首都人民生活建言献策,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人口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这一课,唤起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关心,进一步培养他们关心和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揭开雾灵山的面纱”活动课,把学生从喧嚣的都市拉向了神奇美妙的燕山山脉第一峰——雾灵山。在专家与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白天考察山水,采集矿石、标本,晚上听知识讲座,使学生获得了对吃苦耐劳的实际体验,对团结友爱、关心他人有了真正理解,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是坐在教室里难以达到的。

1995年底,十一学校成立了高中课程设置改革实验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去东北师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等课程设置改革起步较早的重点学校参观考察,又借鉴国外的经验,制订《高中课程设置改革实验方案》,构建了开放、多样、灵活的课程体系,实行四结合的课程制度: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分层次教学与不分层次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这就改变了旧课程制度的封闭性、机械性、狭隘性和保守性。主要采取六项具体措施: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压缩一节语文课,改设阅读活动课;集中时间开设了自行车维修、电工、扎染、缝纫编织、医疗保健和急救、摄影与暗房技术、建筑制图、摄像技术等八门劳技课;开展丰富多采的、以发展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的课外学科小组活动,如美术、韵律操、歌唱艺术等等;建立学生自组织社团;数学、外语实行分层次教学。

大面积实施分层次教学

长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这种课堂教学常常使得很多老师们习惯于搞一言堂,随之对学生的要求上以分数为标准搞“一刀切”,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个性得不到发展。1994年,十一学校邀请郝又明老师主持’94教育改革实验,以英语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展开。实验组的老师提出这样的口号:“保底不封顶,分层不分班,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创造一种尽量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实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实施。不允许按成绩分层,把ABC三层的教学方法、进度、授课教师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

三个层次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学生们没有分数的压力,老师的正确方法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成为他们学习的持久动力。老师上课不教音标,教给独到的单词识记法,课堂上不再解决单词问题;上课没有领读课文,学生们根据课文自己组成小组,编制对话情景;学生回家不再做大量的练习,取代它的是家庭小小英语语音室;不再有单元练习,而根据老师提示的英语小作文却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没有了中国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必须使用哪怕是最简单的英语……人教社的专家在听完实验班的英语课后惊叹地说:我从没听过这样好的英语课,我要把录像带带到日本和其他国家,让他们都了解中国有这么好的英语教学水平。

1994年教育改革实验组的英语分层教学实验,真正实施了有选择而无淘汰的教育。初中三年的英语课程,A班的学生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B班的学生用了一年零六个月的时间,C班的学生也仅仅用了一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学完。初二年级期末,学生们参加中考测试,全年级平均95.6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7%,全年级最低分78分,能飞的在飞,能跑的在争取飞。学生们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初中英语竞赛,老师依旧遵循学生自主的方针,不做任何提前辅导,在海淀区参加决赛的41人中,十一学校13名,成为全北京市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所学校。在原国家教委组织的由澳洲南威尔士大学出题进行的初中英语水平测试中,参赛的所有学生各单项成绩都超过全国平均成绩,其中一人获一等奖,两人获二等奖。

奇迹远不止这些。两年来,有许多学生从C层或B层进入到A层学习。严颂刚进入十一学校就读时英语的程度几乎为零,隔壁上大学的哥哥告诉他,英语可真难学。带着包袱的他选择了B班。老师新颖的教学方法,让他觉得英语不像大哥哥说的那么可怕。一年后,老师动员去A层试试。一向努力倔强的他,犹豫了,到A层,意味着要有50课时的书没有上过,能行吗?老师告诉他,你现在已经拥有了学习英语的两个最好条件:正确的方法和刻苦的精神,缺少的正是你的勇气,去试试,不行再回来。实验班的孩子都知道,到哪一层,这是自己的决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环境和方法。严颂到A层学了一个月后,他惊喜地告诉老师,我能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